中国将建立中亚植物数据库,填补欧亚干旱区生态数据空白_多样性_保护_区域

发布日期:2025-08-19 13:53    点击次数:57

在气候变化与生态退化挑战交织的当下,中国发起的“中亚植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计划,正填补欧亚干旱区生态数据共享的关键空白。

这一以中亚为起点的科研合作项目,显示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正从科学问题走向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本文是中亚产业研究“中亚生意经”系列第69篇,深度介绍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及周边国家(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蒙古)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中科院推动建立多语种开放数据库

2025年8月9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XIEG)在新疆喀什举行的第三届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上正式发布了一项跨国生态数据共享计划:为中亚干旱区建立一个多语言、开放获取的植物多样性数据库。

展开剩余70%

该项目由XIEG研究员介绍,计划整合中文、英文、俄语三种语言,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科研机构、政府与公众的开放平台,提升干旱区生态系统数据可视化与科学分析能力。

“我们已与哈萨克斯坦植物学研究所达成协议,共同数字化其30万份植物标本”,研究员补充道,“并将合作拓展至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国,深入开展南高加索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挖掘与共享”。

数据断层制约生态保护,干旱区尤为突出

干旱区生态系统长期面临物种生存压力、生境破碎化与数据不全三大困局。

尤其在中亚、西亚及高加索等地,因数据标准不统一、语言壁垒及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难以形成系统化响应机制。

据XIEG数据,目前中亚地区的植物类维管束物种已知有9,643种,涵盖1,198个属,但尚缺乏一体化、结构化的数据库系统,科研成果多散落于各国机构。

此次数据库建设正是为弥合这一“数据孤岛”,让区域生态管理具备更加科学与可视化的决策基础。

科研驱动生态数据“走出去”

截至目前,XIEG及其国内外合作机构已完成超70万份植物标本的数字化采集与归档,目标在2026年前实现100万标本数据集成,并在2030年前扩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干旱区国家,建成全球干旱区植物多样性数据中心。

“我们不仅在采集数据,更希望借助AI、大数据技术分析干旱植物适应机制,为气候适应型农业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XIEG张主任指出,“这套数据库将成为政策制定者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国土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工具。”

该项目同时作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BCAA)的核心实施路径之一。

BCAA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联合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等11个国家科研机构成立于2022年,旨在推动生态数据、科研方法和保护技术在全球干旱区的互通与共享。

从科研平台到地缘绿色战略支点

植物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是一次科研项目的升级,更是在地缘合作中构建“绿色底层逻辑”的象征。

随着“一带一路”生态走廊战略深入推进,中国通过科技手段参与区域生态治理,正成为构建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机制的新抓手。

未来,随着更多中亚国家加入数据库生态系统,这一平台或将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绿色发展战略的数据枢纽,助力区域环境治理从碎片化走向协同共治。

中亚植物数据库不仅是一项科研基础设施,更是一场绿色外交的深耕。

通过数据可视化与开放共享,中国正助推干旱区国家走出“信息黑箱”,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压力日增的背景下,为区域命运共同体注入科学与合作的全新动能。

作者:中亚产业研究

提示:本文著作权归原创作者中亚产业研究所有,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

发布于:广东省